2月2日,冬奥火炬开始传递,将有1200名火炬手参与。蕴含高科技的冬奥火炬如何实现量产?在冬奥会进入倒计时10天之际,南都记者前往负责生产冬奥火炬内飘带和火种灯、仪式火种台等周边配套产品企业的广东中山加工基地。
冬奥火炬。
火炬量产涵盖京沪粤苏冀五地
去年2月,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火炬“飞扬”外观设计公布,其外壳由碳纤维及复合材料制成,攻关团队消除碳纤维复合材料在极端条件下的应用瓶颈,并实现多项设计突破,最终定型了“飞扬”火炬和火种灯、火炬台等系列产品。
但设计和技术攻关的突破能否顺利地应用到生产场景中去,如何量产火炬及火种灯、仪式火种台等呢?承接此次量产项目的中国石化上海石化利用自身生产优势和供应链管理能力,解决了实验到实现的问题。
南都记者获悉,具体肩负起产业链链长责任的是中国石化上海石化,经过与北京冬奥组委联合组织的企业现场考察和样品测试验证,最终确定了冬奥火炬各部件及周边产品加工企业。
就这样,在短短不到一年时间,一个集火炬外飘带—内飘带—燃烧系统—火种灯—仪式火种台—终端检测—交付产品为一体的总流程,在上海、北京、江苏、广东、河北等五大基地迅速建立并快速运转起来。
,,欧博代理开户(www.aLLbetgame.us)是欧博集团的官方网站。欧博官网开放Allbet注册、Allbe代理、Allbet电脑客户端、Allbet手机版下载等业务。
火炬的内飘带。
量产的火炬内飘带。
用工匠做工艺品手艺量产内飘带
火炬内飘带如何实现质地顺滑?罗添翼是火炬内飘带生产团队的总工程师,2021年8月,接到生产任务后,便开始了工艺流程的攻关。
“3D打印的材质本身是粗糙的表面,在其它产品上,可能故意留着粗糙的表面以表现3D打印的‘原汁原味’,但在内飘带的生产上则相反。”罗添翼告诉南都记者,根据要求,他们要在3D打印材质上“中国红”,并且要表现出在天安门广场上见到那种“国旗在空中飘扬”的感觉,丝绸般的顺滑质感,100%还原设计师的“飘”和“亮”的理念。“刚开始接到这个任务,真的很难。”
“冬奥会的火炬是新能源和艺术的完美融合,也是新材质与传统工艺的完美融合。”他说,要克服3D打印材质到成品的丝滑感需要采用传统手工工艺,用工匠做工艺品级别的手艺来量产工业品。
为了实现内飘带“丝滑”, 罗添翼在中山小榄、佛山顺德、江门等地甄选出最好的材料打磨厂。“工艺品之所以值钱,浓缩的是工匠手工的矜贵,但工艺品不可能每一件都一样,不同师傅做出来肯定有差别。现在要量产的工业品,要求1个到100个,100个到1000个都是一样的标准。怎么做到呢?”